木盂子小学·于敬淼·论文《农村小学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的基本理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模式等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大环境下,我有幸获得了基于大数据环境下智慧校园建设及校长领导力提升为主题的乡村校长培训的机会。
2020年11月16日至21日,为期五天半的学习交流中,不仅南京电化教育馆陈平馆长及南师大赵凯教授和部分南京中小学校校长等专家的报告贴合实际、高屋建瓴,令人有耳目一新、茅塞顿开之感;而且来自辽宁各市的农村中小学校长有机会深入交流、互换意见,更是引发了我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热忱和思考:如何在学校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中,真正把握正确方向,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在此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信息化建设首先需要学校领导更新教育理念
诚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中学王秋明校长所说:态度决定一切、目标决定方向、行动决定成就!要推进教育信息化,学校领导首先要转变按部就班的陈旧观念,清楚“智慧校园”在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以此为目标和方向,立即摒弃固有的畏难心里,坚定不移的落实行动,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在转变理念,紧跟教育新时代的大环境下,学校领导要加强学习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先进的教育理念, 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工具,优化,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最大程度地体现教育信息化的优势。 有了先进的教育信息化理念, 并将这种理念付诸实施,研究出台相应的政策,推进学校信息化进程。同时,领导层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 也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带动了大多数教师的积极性。所以,领导现代教育技
术意识的强弱,是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关键之一。 学校领导要从观念上强化创新, 打破思想观念上的思维定势和传统思维模式, 不断吸纳和强化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观念,顺应时代潮流,总领全局,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
二、学校教育信息化要注重教师的培训
当前,我县各中小学,包括农村学校都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中获得了宏利,各校软硬件建设已经有了极大程度的提升,特别是信息化设施设备已经得到了最大幅度的补充和更新,虽与南京等教育发达地区仍存在巨大的差距,也算得上达到了教育信息化硬件的基本要求。
但面对这些高配置、高技术、高水平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室,以及功能齐全的校园网, 教师中“不想用、不会用的”现象依然非常普遍,设备闲置现象比较严重。究其原因,广大教师虽然历经了计算机初级、中级乃至常态化的远程培训,但其时的培训内容只限于最基本的技能及操作,远远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以至于“不会用、不想用”现象越来越严重,许多教师只有在上公开课的时候会用,而且大部分都要在专业技术教师的指导下才可以完成;还有的把教育平台的课程打开,直接使用,看似熟练,实则脱离了本校实际、学生实际,效果不佳,其原因有“拿来主义”投机性,更有着“不会更改”的技术因素。而相比于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校园信息化还远不仅于此,有更多的基于大数据环境下的德育、管理等方面的软件的开发和运用就更是一片空白,无从下手了。所以,加强师资培训, 提高教师队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水平也是推进学校信息化进程的又一关键。
(1) 转变观念,更新理念
谈起教育的信息化, 很多教师认为这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事情,
为的就是上几节信息技术课或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上几节课就表示教育信息化了。这种肤浅的观念在教师队伍当中大有人在,反映出了这部分教师不愿也不想去接受新鲜事物、不懂得教育信息化的真正内涵, 也不知道在这场必然的教育信息化革命中, 教师该如何适应、迎头赶上。
如何转变教师理念,摒弃落后的思维,南京师范大学赵凯教授的报告给了我深深的思考。“一群不读书的人在教一群读书的人”!形象而生动地诠释了当前教师的尴尬。多读书,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国家教育改革的政策导向和世界教育发展的新格局,才能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同时,学校也要下大力气,可行条件下,带领教师走出去,看看外面的天地,了解基于大数据下带来的教育教学翻天覆地的变化,才能带着大家消除坐井观天所带来的束缚,跟上脚步,真心实意的投入到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的洪流中去。
(2) 加强师生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提高技能。
南京科利华中学高建君校长提出:学校不再是单向传递知识的场所。要运用教育信息化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也要建设智慧校园,推进学校管理智能高效。所以,学校信息化建设不仅关注教师基于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也要关注学生基于信息技术创新意识和技能的发展,同时也要有针对性的学习使用先进的技术软件用于优化德育环境和学校管理。
因此,在培训内容选择上,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要以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理论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计算机网络应用等模块为主, 注重教师的能力培训;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色,开展适宜的竞赛等活动触发孩子信息技术应用的兴趣和能力;同时也要针对不同管理领域,积极引进相关的使用软件,学用结合,提高相关人员运用信息化处理事务的能力,实现智能化管理。即要求现代化信息技术培训内容要具有适用性和实用性,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不同的培训阶段来选择培训内容的深度、广度,达到较好的培训效果。
(3) 加大投入,提升并巩固培训成果。
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培训投入力度,给教师创造更多学习信息化先进理念和技术的机会。正如之前提到的,所有教师十几年以来历经了计算机初级、中级乃至许多不同内容的远程培训,但这些基础性的内容远远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进程,所以许多教师仍停留在最初的能力,尤其部分老教师就更是疏于运用。只有通过更多的外出学习、校本培训,才能始终保持教师的学习热情和使用激情,进而提升信息化培训和应用的效果。 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加大软硬件的投入。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工具和适宜的软件、平台,怎么能让教师发挥自己的水平呢?学校要根据实情和需要添置硬件设施,同时也要根据信息化发展的需求购买相应的软件产品,让广大教师及管理人员品尝高科技带来的便捷和高效,进一步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再者,政府也要加大招聘信息化专业人员的力度。目前,我县各校,尤其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基本上是其他学科教师转岗或兼任,信息技术专业化水平亟待提升,缺乏专业引领,这也是制约我们学校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学校教育信息化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南京科利华中学高建君校长高屋建瓴的提出了“智慧校园建设”的六大保障,其中的制度保障、项目保障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尤为重要。在现实生活中, 虽然教育的信息化早在教育界乃至整个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多数教师已在这其中感受到了危机感,但是,仍有部分教师还抱着教师职业“ 铁饭碗 ”的态度,对现代的教育理念置若罔闻,
那么,运用相应的考核机制,加强领导、教师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一个由“要我用、试着用”到“我要用”的过程。因此,把信息化学习、运用情况纳入工作考核是现状下我们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最有力保障措施之一;同时,也要广开思路,积极落实项目保障。不要让教师觉得信息化只是课堂教学的手段,而是能够应用到学校各个领域,如体育课的体质监测、创新思维的小程序开发、财物管理台账系统等等,每个学科、每个部门都必须参与,研究学习相关的理论及应用技术,最终达到“让技术应用赋能学习力及管理力的提升和创建智能、高效校园”的目标。
总之,信息化校园建设不仅仅是将技术引进学校,也不仅仅是搭建各种教与学的平台,而是将信息化校园的建设理念与学校的发展需求、育人目标深度融合,促进学校的优质发展。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它需要全体领导、教师坚持不懈的奋斗, 在现代教育信息化气息的氛围中,互帮互学,共同进步,成为教育信息化的践行者和智慧校园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