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温情本高·桃李之约』第三期:2003届本高学子陈瑛姝与于美老师之约——心之所念 行之所向
【于老师寄语】
从教30年,教过的学生可以说遍布世界各地,大多数学生都选择在国外或一线城市发展,能愿意回到家乡这个五线小城市工作的可谓屈指可数,陈瑛姝就是其中的一位。
2003年从本溪高中奥赛班毕业,考入985名校四川大学,2010年研究生毕业回到本溪,成为公务员战线上的中坚力量。巧合的是她高考的那一年“非典”肆虐,今年又遭遇了“新冠”战役,也许她的经历和建议对学弟学妹会有更多的指导意义吧。
毕业后的学子们都不会忘了本溪高中教学楼上的校训,“今天我以本高为荣,明天我为本溪争光”,我所理解的“争光”,高大上的非常耀眼,简单平凡也很接地气,就象诗中所写:“不用闪躲,为喜欢的生活而活;不用粉墨,就站在光明的角落;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本溪高中2003届优秀毕业生 陈瑛姝
教育简历:
2000-2003 本溪市高级中学
2003-2007 四川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金融学专业
2007-2010 四川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社会保障专业
工作履历:
2010-2012 本溪市平山区桥头街道办事处、平山区委组织部
2012-2015 本溪市妇女联合会 组织部
2015- 本溪市财政局 债务金融处、预算科、人事科
机关党委办公室负责人、团委书记
“4月15日,本溪高中高三学生开学,入校时测温刷脸秩序井然,教室内师生教、学投入专注,春季开学复课初战告捷!” 春天、阳光、平凡温暖的日子,久违的校园生活,开始回到我们的身边。看着学弟学妹们兴高采烈地走进校门,我知道,春已至,归有期。不时在繁忙之余回想起自己在本高的青葱岁月,虽多年已过,却刻骨铭心。
千禧之年,我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本溪高中。刚刚来到这传说中的“黄埔军校”,自然是激动万分。然而,我又不得不直面一个问题:在这“高手云集”的大本高里,如何开启我的高中生活?沉浸在本高紧张向上的氛围中,我渐渐找到了学习的节奏和方法,几经分班考验,一直坚守在奥赛班拼搏奋斗。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由文理分科急转文理大综合的经历。高一结束时,我陷入选文选理的苦恼,反复思索考量,最终选择了理科。高二一直扎根在理科奥赛班拼杀,思考着未来考一个怎样的大学。转眼高三,又遇高考改革进入文理大综合的时代,心中的彷徨油然而生。煎熬于每日早起晚睡,重复一日又一日作息,为了让高中生活更加圆满,我无时无刻不在努力拼搏着。在这一过程中,我的老师们给了我很大帮助,尤其是我的生物老师——于美。印象中的于老师,一席长发、笑容温和,她的课讲得逻辑分明、条理清晰,表述清澈明晰,板书流畅优美,总能用和风细雨般的言语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每到下课我也总是听得意犹未尽。所以我是她办公室的常客,甚至有一次逃避体活课,躲到她的办公室继续寻求解惑。现在想来,那段时间是高中生活最有趣、最美好的时光。报考时,于老师向我倾情推荐了四川大学,这个让我深深爱着、时时想念的学府。
我们都知道,人生最痛苦而又最难忘的日子非高中莫属,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一个目标——大学。初次远离家乡,来到“西部第一学府”,按下闹钟抓起课本匆匆奔赴早课;教学楼间分不清名字晕头转向;雨后从自行车上摔落在长桥;对着新室友不知从何开口;在三个校区辗转上课……新鲜、彷徨、不安,不断向内心涌来,混着辣味的刺激与离家的伤感,我与自己的大学时代,正式做了问候。要知道,大学生活真的不是高中老师说的那样,没有所谓的考上大学就会轻松了,没有整天少得可怜的课。这里有人能说会道,有人天赋异禀,太多人游刃有余。然而,本高给了我扎实的知识积累和明朗坚韧的性格,还给了我引以自豪的名校光环。于是,我从不敢怠慢。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校训是川大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在这里,我秉持着高中追求理想信念的执着,脚踏实地地认真听每一堂课,完成每一次大小作业,做好章节总结和小组讨论,不曾因为畅想虚无缥缈的未来而停下脚步,将成绩保持在专业前列,攻读了管理学和经济学双学士学位,并以综合排名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对于自己喜欢的事物,要拿出全部热情去对待。攻读研究生期间,我更加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积极投身课题研究,成为学生组科研负责人,参与多项国家、省科研项目,发表了多篇核心期刊论文。虽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苦读”终究只是收获硕果前的一个过程,每段笔记、每本反复翻阅的书、每个睡前都还念叨着的知识点、每篇费尽心思的论文,终会成为我们思维路径的一部分,支撑着我们向更高的知识殿堂不断攀登。学习之余,我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实践派,作为校就业与创业协会就业指导部部长,连年参与组织校园招聘会、模拟公务员考试等活动,协助学校自主招生、四川省艺术类招生等工作;担任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老师,感受着学以致用、育人于教的成就感;四处游历,感受四川辛辣滋味,一碗冒菜浇上红油、热气腾腾的麻辣火锅、美味的路边钵钵鸡......每一种食材都被镀上层光亮,浑身爽朗、烦恼尽消。
如今,曾经最熟悉的大学已离我远去。追忆那7年的大学时光,我怀念却又坚定,最大的收获就是我成为了自己的掌舵者,做了一个又一个关于人生的选择。
大学毕业后,我毅然放弃了留校、银行、国企等工作机会,遵从初心成为一名公务员,踏上了省委选调生的征程。很多人不理解,为何要放弃大城市、大企业、高薪资的工作,而选择回到家乡?“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是磨练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是施展才华、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到基层工作、投身家乡建设并不屈才,只有扎根基层、贴近群众,才能体会到服务社会、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和内涵所在,才能在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价值中淬炼青春。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 人生因奋斗而升华”。我想对学弟学妹们说,人生如路,需从荒漠走向繁华,能够走进本高是我们莫大的荣幸。一定要珍惜韶华、珍惜青春,把握当下的学习生活,跟紧我们的老师,夯实所学的知识,强化自身的能力。当然,前进的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那些趴在书本上睡着的时刻,那些对着试卷担忧成绩的时刻,那些揉着干涩的眼睛止不住成功喜悦的时刻,回忆起来的确艰辛、苦涩,但更堪得住一句“青春无悔”。
策划:刘玉萍 于庆宝
审核:王兴强 宫懿 于庆宝
编辑制作:洪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