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在平凡人间里,但征途是星辰大海
我们绝大部分人都经历过高考,也往往觉得,高中生活太枯燥无味,整日除了背书,就是做题。然而,在1966到1977年高考废除期间,许多知青在艰辛劳作之余,依旧坚守着对知识价值的认可,暗自盼望着“高考”这一公平竞争机会的来临。
1977年10月,《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宣布恢复高考,全国上下一片欢腾。“老老少少”争相报名,结婚生子的人和在校高中生同场竞技,师生、父子、叔侄一起上大学的情况也并不罕见。
40年过去了,对于高考,或许我们早已不再像原来那样万众期待。但我们应该回望那段历史,看看那时的人们是如何备考的,那届高考对个人及整个社会产生了怎样重大的影响。回顾的同时,我们或许还会发现,那时的经历对如今势在必行的高考改革不无警示意义。
高考改革的历史,你知多少?
1952年第一次全国高考准考证,上面清晰地记录着高考的时间、科目。
当年的考生怎么知道自己考上了呢?原来是从报纸上查的!很像古代科举的发榜。
1952年,我国的高考制度创立,“文革”期间曾一度中断。
1977年,高考在邓小平的直接主持下得到恢复。全国570万考生一起,走进了阔别11年之久的高考考场。他们是名副其实的“老老少少”,“老三届”(1966、1967、1968年三届初高中)的毕业生,很多超过30岁,早已娶妻生子;而同场竞技的在校高中生,还不到20岁。甚至有的地方出现师生、父子、叔侄、兄弟同考,一起上大学……
恢复高考伊始,基本沿用“文革”前的考试办法,文理分科。在恢复高考的最初几年,外语在很多省市并未列入总分,而是作为录取重要参考。高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命题。文理两类都只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
恢复高考伊始,基本沿用“文革”前的考试办法,文理分科。在恢复高考的最初几年,外语在很多省市并未列入总分,而是作为录取重要参考。高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命题。文理两类都只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但1977年没有全国统一命题,所以各地的高考时间不太一样,主要集中在12月,这也是新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冬季高考。从10月21日公布消息到正式考试,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那一年共有570多万人参加高考,却仅仅录取了30万人,高考录取率仅有4.8%。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恢复高考,最大的意义在于恢复了公平。当初从学校走出后,走进工厂,下到乡间的年轻人们,不会想到还有机会重回校园,成为作家、科学家、领导干部,他们的命运确实是因这次高考而改变。但是,当我们注意到5%左右的录取率,也会知道,真正因为这次高考改变命运的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高考的意义,更多地还是改变了中国不正常的教育秩序,是中国逐步走向正轨的一个标志。
40年来,高考影响和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是许多中国人共同而有区别的记忆。国师张艺谋是恢复高考的第一批考生,如果没有当年的高考就没有他现在的一切;俞敏洪曾在1978年和1979年两次参加高考都名落孙山,但怀抱着“不断面对失败的人,成功的机会比普通人多得多”的信念。终于在1980年第三次参加高考,并考取北京大学。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是1978年从广东惠州考入华南理工大学的考生,还有易中天、刘震云等活跃在当代中国文坛的一批佼佼者也都是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今后的中国。
2003年,非典肆虐,不少学校都推迟开学,但当年高考的时间却是6月7日-6月8日。
当然,这并不是当年的临时决定。为了解决高温天气和自然灾害对高考的影响,早在2001年就决定将2003年的高考设在6月7日-8日进行。这是早就规定好的时间,既没提前,也没推迟。
2008年,受汶川地震的影响,四川省灾区的6市州45个县(市、区)和甘肃省灾区的两市州17个县(市、区)延期举行高考,时间改为7月3日至7月5日。但其他地区高考时间不变。
据当年的考生回忆,四川省非延考地区的题目并不难,语文作文以《坚强》为题。而延考地区由国家命题,题比较难,作文题是《我最想说的》。
国家政策直通车
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
具体科目考试时间安排为:
7月7日,语文9:00至11:30;数学15:00至17:00。
7月8日,文科综合/理科综合9:00至11:30;外语15:00至17:00。
而对于今年高考延期的考虑,教育部表示主要有两点原因。
一是坚持“健康第一”,当前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但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境外疫情呈加速扩散蔓延态势,我国疫情输入压力持续加大。卫生防疫专家认为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疫情防控风险相对更小。
二是公平,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可使考生有更多时间按教学计划在校集中学习,把疫情对广大考生特别是农村和贫困地区考生复习备考的影响降到最低,确保公平公正。
高考延期,我们依然能打好这场战役
线上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自觉,重构学习文化。众所周知,“停课不停学”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网上平台授课,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学习。在线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获得学习能力上的提升。虽每位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力都不尽相同,借助在线教学,其实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尤其是增强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在线教育自主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加工、分析以及应用、创新意识与能力,并会让学生受益一生。起于防疫初衷的在线教育,学习方式创新,上课方式新颖,让人充满期待,学生不再被动接受,开始自我规划、自我习得、自我内化,限时限量合理安排好学习。
防控疫情,我们随时准备。为坚决打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阻击战,落实细化学校疫情防控应急预案,提高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强化意识、优化流程、落实责任,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有效处置。方便我们更好开学,更好保障学生的健康,我们从未放弃对疫情的防控,本溪高中全体领导班子群策群力,教师追星赶月,备齐网课,样样落实,定会让高三学子放心开学、安心学习。
调整心态:你要悄悄拔尖 然后惊艳所有人
在这里,作为老师,还有几句话,送给努力前行的高三学子:
正如一个高考生昨天发的帖子,他说:见证历史没什么大不了的,创造自己的历史才是酷到不行。
我们在高考路上遇到这样一场疫情,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积极地看待它:一方面我们从学习上来看,我们看到高考其实不仅仅是一个分数的竞争,它的背后更是一个个体学习能力的体现。这次的疫情是全国性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它并不是针对某一个地区、某一个特定的人群,所以疫情带给每一个考生的外部影响基本上是一样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大家仍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进行备考。另一个方面,我们不妨把我们的人生格局再打开一点,我们的视野再看远一点,我们学到了钟南山、李兰娟院士的大爱,我们学到了韩红基金会的爱心,我们学到了无数默默无闻医护者的奉献,疫情是一场真正的人生大课,经历过这样几个月,你学到的是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责任与担当,你学到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理解和爱,你获得的是面对未来人生的一辈子的勇气。
在开学之后,也是希望同学们能够根据班级和小伙伴们之间的学习情况,对自己网课学习的情况进行一个积极的评估,客观地看待自己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如果说我们的情况不是很理想,我们应主动地跟老师去沟通、请教,把网课学习当中的一些薄弱环节进行弥补。更重要的是,我们回归到正常的课堂之后,要紧跟着老师的教学安排和节奏、进度去复习,也能够更快地、积极地去调整自己接下来的学习、复习计划。
多年的备考证明,学生自主复习能力强弱对冲刺备考质量影响很大,那些平时基础好、自律性强、学习主动性高的考生更可能脱颖而出,而自律性差、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考生分数可能越来越差。2020年留给你的准备时间是有限的,但你的时间不够用,其他人的时间也不够用,无论高考延期不延期,在角逐梦想的路上,始终是公平的。
要把时间从长度走成宽度,时间是一样的,关键就在于怎样利用。利用好了,百天足够冲刺一所理想的学校,利用不好,就算拥有整整一年的时间也是于事无补。
前段时间,方舱医院的一张照片刷爆了网络:
一个女生安静地坐在小书桌旁,写英文单词,桌上摆放的是习题和卷纸。
即使被隔离在医院,她也带了一堆复习资料,她这样鼓励自己:六月就要高考了,我不能放松,一定要考出好成绩。
的确,高考并不能百分之百决定命运,但是依然能够影响你以后的生活轨迹,学习一定背负着未来。同学们,不要抱着侥幸心理,高考的时间推迟,但是学习的脚步不要停止!
父母和老师能陪你走一段路,但是总有鞭长莫及的时候,未来也需要你自己走。不要不耐烦父母老师一次又一次地提醒你、督促你,你要知道,在家任性妄为的自由同样不是真正的自由,它只是在拿你的未来买单。
在这个阶段,出现烦躁情绪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你不能打败这种情绪。最美好的情绪是爱和耐心,就算低到尘埃,也能开出绚丽的花朵,人生是自己的,你什么样,你的世界就是什么样。对高三的你,是一次机会,是一次锻炼,是一次创造奇迹,不留遗憾的机会,更是一次全新的砥砺。社会正在为学习做出那样大的让步,况且学习也是为你自己而学,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
加油,高三的同学们,只要努力,梦寐以求的都会奔你而来。
监制:本溪市高级中学 宣传处
创意:王兴强
文字:王兴强 王小涵
图片:网络 信息中心
审核:宣传处 党办
编辑制作:洪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