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欢迎来到 本溪市高级中学 !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详细内容

新闻资讯

赋得新辞续前韵,更开佳节到今朝|本溪高中传统节日活动纪实

来源:本溪市高级中学 发布时间:2020-07-02 07:42:52 浏览次数: 【字体:

8364425fdcc7477689122626cca5a5bf.jpg

“正阳节里迎夏至,时雨湿莺连麦芒”。

“涉江揽茝吟楚骚,三闾祠前尽兰皋。五月五日汨罗外,箫鼓轻舟逐碧涛。”

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由来,感受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复学至今,高一师生用集体劳动、大家讲堂的形式,度过了芒种节、夏至日,还有刚刚悄然而至的端午节。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49177be954643499666f609f04047a2.jpg

忙而不茫 播种希望

——本高芒种日劳动教育纪实

(2020年6月5日)

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 “大力加强劳动教育”的号召,

提高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校党委刘玉萍书记从春季开学第一课起就对学生进行了生态文明教育,好生态带来好心态,绿水青山带来意识转变。本溪高中德育处提前部署落实每个班级的劳动区域,明确劳动纪律和安全要求,于芒种这一天全年级师生一起在校园中除草、种花。

美好的校园环境,需要大家共同建设和创造。虽然大家的动作不是很熟练,但都在认真地劳作,希望为本高校园添上更浓重的一抹绿色。

同学们在校领导和老师的带领下,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各班同学定期为种子浇水。相信秋分时节一定会长出芬芳多彩的鲜花,用我们的劳动装点美丽的校园!

向阳而生 不负时光

——本高夏至主题大家讲堂纪实

(2020年6月14日)

8dc13b1d8aac467e958b834fd93f9b42.jpg

主讲人:高一(13)班 刘思语 李佳桐

59c42ef0ca8e40c3809e68bd4535d5cd.jpg

《夏至》讲堂纪实

夏至,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夏至分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礼记疏云∶“鹿夏至而解角,谓消长使然。”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逸周书》曰:“鹿角不解,兵革不息”。意思是鹿角不脱落,打仗就不会停止。

再五日,半夏生。意味着夏天已过半,后半夏骄阳似火,浓荫难求;夜晚虫鸣如织,花香四溢。半夏是一种白色块茎,生于阴阳半开半阖时,所以作为一种药材,主治半开半阖之病,协调中枢。如治疗伤寒寒热,是少阳之枢半开之病;治喉咙肿痛,是少阴之枢半开之病。

一年四季,夏至的夜晚是最短的,却也是最明亮的。在这时候眺望夜空,星河灿烂。即使不懂银河系里各种星座,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北斗七星,牵牛织女星和太白星等。此时正是观星好时机,是夏至和夜空相互给予的一种馈赠。

《辽史•礼志》中说:“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用来纳凉,香囊可除汗臭。这一天,各地的农民忙着祭天,北求雨,南祈晴。从周代时起,在夏至日已经有了祭神仪式,到了清代仍然被视作“国之大典”,民间的百姓们在这一天吃夏至面,有的地方还吃新麦做成饼、馍,谓之尝新。

农历五月间的夏至,是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周代已有祭神仪式,认为可以消除国中的疫疠、荒年与人民的饥饿。汉族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地区。指夏至节吃凉面的习俗。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

在古代,夏至节的隆重程度不亚于端午节。从周代开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以祈求消灾年丰。除了祭祀外,朝廷还用歌舞礼乐的方式,祈祝国泰民安。到了宋代,从夏至这天开始,朝中百官还要放假三天。而辽代时妇女则互赠粉脂囊,用来除去身上的汗渍味。

夏至“忌雨”的习俗,其实就是一种气候期盼。古时农家把夏至半个月分为头时(前三天)、二时(中间五天)和末时(后七天),农人最怕的就是“时中下雨”和“时末打雷下雨”(《清嘉录》)。

这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反映了古代农民“靠天吃饭”的无奈处境,因为夏至半个月打雷下雨,多半具有梅雨特征,对农作物生长弊多利少;而夏至半月台票过后,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时节,作物开始需要水分了,所以农家都盼望分龙日以后,老天能及时下雨。至今,我国许多农村还流传着这样的气象谚语:“二十分龙二十一雨,石头缝里都是米”。

66d7da416de24dd5a68062b44d4d43c6.jpg

端午时节话屈原

——迎端午活动大家讲堂纪实

(2020年6月23日)

39a37733fd264e1ba039ee3ea92c54ef.jpg

主讲人:高一(14)班 王佳伦 许伶玥

5f1058de57bc4e5cb602862865e7af3d.jpg

《端午时节话屈原》讲堂纪实

苏轼有诗云:“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千百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都保持着吃粽子、赛龙舟这样淳朴的风俗;粽香满园,彩线轻缠,幼时的我们耐心地听着长辈们讲屈原的故事;艾香满室,龙舟竞逐,不同的地域用起不同的方式展现着端午的文化风韵。作为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一生都渴望楚国强大。他二十多岁就官拜副相,光明磊落的他,在官场上,受尽了排挤和打击,但屈原的心中却始终只装着一个楚国,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离骚》、《九歌》都是中华五千年文学史上灿烂的瑰宝,无数的文化名人都曾高度赞誉屈原的作品以及体现在其作品中的高尚出尘的风雅气度,并从中获得各种各样文学上、人格上的启发。可以说屈原生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可他身后却拥有无数知音。

我们在楚辞中看到的是一种浪漫的、跳跃的、自由的展现,这种文化也就真切地体现在屈原辞赋的内容跳跃性和选材的广泛性上。《九歌》作为一篇以娱神为目的的祭歌,从“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中我们看到了一种自信和胸襟;从《湘夫人》和《湘君》中我们看到的那种“捐玦遗佩”的决绝,它展示给我们的绝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神,他们也如凡人一样,有着自己的爱与追求;从悠远的岁月里,屈原其魂兮归来、光齐日月。

屈原爱国惜民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每逢端午人们自发地以划龙船、投粽子等方式缅怀伟大诗人屈原。而屈原那样一种至爱真情,积淀成为了今天的精神财富。在一代又一代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光辉下,在泱泱大国的振兴道路中,我们还是能够看到以屈原精神为动力而奋斗不息的华夏子孙的身影!

时至端午,岁月流转,我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但传统节日丰厚的文化意蕴依然富含魅力、润泽心灵。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广大师生不忘传统,在活动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传统节日的魅力与价值。“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传统节日如一条纽带,将人们的心从躁动不安拉回平静内敛,将人们的心联结在一起,共赴一场文化的宴会。让我们珍视祖辈留下的文化遗产,守护好传统文化的根和魂。

a6a2cca90838408f960bfe587d903039.jpg

监制:本溪市高级中学

策划:德育处

文字|图片:高一刘思语 

李佳桐  许伶玥 王佳伦

审核:王兴强 宫懿

编辑制作:洪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