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 | 春风浩荡,诗书飘香
1995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我市于今年 4 月 23 日举办了省第十一届全民读书节线上启动仪式,我校组织全体学生进行收看。
读书的意义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是由无数智者先贤引领下堆积起来的。读书,是我们聆听这些探索者所思所想的唯一通道。读书,让我们有幸和这些文明的引路者有了超越时空的交流。
作家梁晓声曾说:“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读书可以正三观,以史为鉴,以人为镜,养胸中浩然之气。读书可以开眼界,大千世界,气象万千,若此生无幸亲至,于书中游览一番,亦幸甚也。读书还能够让我们存善心,严于律已是善,兼济天下也是善。也许我们生来在很多条件上是有差别的,但在读书这件事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便很容易发现,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总是被他当下的生活、眼前的世界所禁锢,他的人生只能看到井口大小的天空,他的生活只是机械刻板的重复。经常读书的人,举手投足却都是自在风采,他们血液里充满着自信与从容,充满着人生的答案。
读书的意义
2013年3月19日,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他博览古今中外,从书中汲取治国理政经验智慧;他身体力行垂范,用书香涵养民族精神力量。于是,他从梁家河读到了中南海,从躬耕基层读到了领航中国。
然而,读书这件事,正在变成生活中的“稀有行为”。偶有阅读,大多也是功利性地阅读,为了考试、为了分数、为了提高某方面的能力……也有人读遍了“必读书单”,完成了可观的阅读计划,却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从中获得脱胎换骨的改变,从而开始怀疑读书的意义。这世间上其实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哲学家黑塞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自己。”读书多了,你就会慢慢发现,越是伟大的灵魂,遭受的苦难越沉重,你会从他们的思索与人生轨迹里,找到与生活和解的智慧和走出低谷的力量;阅书无数的你,会更容易理解现实中的挫折与不公,会更能看到自己的可贵。功利性读书让你只想成功,无法接受失败。非功利性阅读, 才能让你坦然接受失败。正如卡夫卡所说:“我们需要的书,应该是一把击破心中冰海的利斧。”
如何读书
读书,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就像用杯子装满一杯水,清清凉凉地喝下去,感觉自己健康和愉悦,所以愿意日日夜夜重复。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读书的习惯会如同这流水一样,持久地细密地浸润涵养你的心灵。世界读书日并非是提醒我们今日该读书,而是日日阅读,今天恰好是世界读书日。
在养成读书习惯的同时,如果读书不知要领,将会劳而无功。而读书的要领,就在于思考。《礼记》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可见,是否能够提出问题是读书时是否思考的外在表现。怀疑精神便成了思而有得的前提,对于一些似乎成了定论的观点,如果我们用怀疑的眼光重新加以审视,也许会产生新的看法。在读书中思考,在思考中读书,除了能探求具体问题的答案,更是对我们思维的训练;也影响了我们对历史、对整个世界的认知方式。也许读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但能够在书中历遍世事千年,尝尽人生百味,便也算得上人间值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读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为全民阅读指明了方向:“要力戒浮躁,多用一些时间静心读书、静心思考,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使自己任何时候才不枯、智不竭”;“要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多读书、读好书,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组织广大政协委员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努力提高思想水平和能力素质,并努力带动和影响各界别群众开展读书活动”……
PART.04
后序
世界本是单薄的,万物不过是符号。可是当我们阅读,知道了呼啸的风曾吹过千百年前的天空,知道了滴落的雨曾凝聚为汪洋大海,知道了海里有亿万的游鱼和探险者的骸骨……这个世界将不再是冰冷的符号,它有了宽度,有了深度,有了温度,它成为了亿万人类的精神家园。
监制|本溪市高级中学
策划|党委办公室
图片|高一各班
文字|王晴、董钰
校对|董钰
责辑|洪志华
审核|康雁冰 宫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