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非凡十年,展铁流风采|本溪高中“非凡十年·我的教育故事“征文活动
忆非凡十年 展铁流风采
第一期
本溪高中“非凡十年·我的教育故事“征文活动
为充分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系统巨大变化,认真学习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本溪市高级中学教育教学实际,我校开展了“非凡十年•我的教育故事”征文活动,各位教职员工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本高铁流风采,积极撰稿,踊跃参与。
学校为此专门成立了由校级领导和支部书记组成的评审工作小组,经过评审小组的认真挑选,最后评选出一等奖3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8人,纪念奖7人。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选取部分获奖教师的文章,分两期推出他们的教育故事与大家分享。
一等奖:李金秀 刘希萍 林海涛
一等奖 李金秀
图片润满园桃李,育中华英才
——李金秀教育故事
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就是想成为一名人民教师。1994年中考,我以高出重点高中择优录取分数线8分的成绩,录取到了高师预备班,在本溪高中完成了我的高中学业。1997年高考报志愿时,我又在我的第一志愿上填上了东北师范大学,在培养教师的高等学府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习。
2001年8月,怀揣梦想,我回到了母校——本溪市高级中学工作,历经二十二个寒暑,我经历着我的人生中最为宝贵的时光。“做一名好老师”是许多老师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的目标。工作22年,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对待我的工作,不敢说呕心沥血,但我全力以赴;不敢说废寝忘食,但我兢兢业业;不敢说孜孜不倦,但我勤勤恳恳。二十二年的从教生涯,从而立之年进入不惑之年的我更加明白了“教师”这个“灵魂工程师”的背后是精神重压下的辛苦;可是我的身份前面还要加上一个定语,那就是“本溪高中”,这个定语交给我的职业理念是责任与奉献;走在春蕾涌动的校园,我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班主任,而这个身份让我倍感骄傲,所以如果把我的身份合在一起诠释的话,我是一名本溪高中的班主任教师。我正深深地而且将永远沉浸在这种特别的感觉中,因为我明白这种情感的名字叫热爱。
我深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教学中,我精益求精,深入专研教材,研读考纲,查找大量资料,不懂的虚心请教,精心备好每一堂课,把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展现给学生。参加工作22年来,得到校领导信任一直任奥班工作,其中任高一教学4年,高二教学8年,高三教学10年,10届毕业生中,先后有百余人考入清华、北大,另外还有多人考入上交、复旦、人大、中科大等重点一本,教育出众,成绩斐然。
这22年我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但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都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从来没有因为个人的事情影响对学生的爱。我在怀孕8个月的时候还坚持任4个班的教学任务,从未坐着上过一节课。2007年4月,随着女儿的降生,我的生活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但是产假还没有结束,由于工作的需要,我就把才刚过100天的女儿托付给我的母亲,提前结束产假回到了高三的教学工作中。那一年的工作和生活怎么能用一个苦字来形容。刚回到高三,就任4个班的生物教学任务,两个奥班,两个A班。上课、备课、批改、分析学生的成绩,每天早出晚归,每天和孩子的接触时间只有几个小时。因为孩子太小,晚上睡觉又不踏实,一晚上能醒七、八次;如果是孩子感冒或是身体不舒服,整个一夜都不能睡,那时我的睡眠严重不足,整个人也很憔悴。虽然我的家庭负担重,虽然我有很多困难,但一想到260双期盼的眼睛,我就抖擞起精神,克服所有的困难,全心投入到工作中。因为回到家里我几乎不能备课,所以我在学校抓紧一切的时间,备课、写教案、查阅资料等。学生的高考一生只有一次,一次影响一生。所以我克服了个人的困难,真正做到了“舍小家为大家”。
2008年夏天,我回到了高二的教学中,心想这样每天可以多陪陪孩子了。可又由于工作需要,担任高二班主任,当时孩子才15个月。为了工作,我又狠心将孩子彻底托付给了父母,甚至晚上都不接回家,只有周日下午我放假的时候才接回自己到家中,2008—2010第一轮带班,孩子没有完整的带过一天,我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托老族”。
生物这个学科和数学、物理、化学一样每年都有竞赛,在生物竞赛前期,受领导和年部领导的安排,我出任了生物竞赛第二轮的集训工作。面对这48名学生我深知这项工作的难度,也深感自己肩上担子的重大。那段时间,我放弃了除了晚上睡觉以外的一切休息时间,全力备课,查阅资料,攻做习题,以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学生带好。付出终有回报,08年我校第一次有两位同学入围二轮实验测试,这在我们学校以前是没有过的,所有成绩的取得和领导的信任,家人的支持和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班主任工作是个细致活,前一天必须规划好第二天的工作。为了这,我买了个小本,每天5点半下班的时候,都记上第二天要做什么。这样坚持久了就成了习惯。我带的第一届毕业的3年6班的学生特困生特别多,学生家庭困难,我就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更多的关心爱护她们。每次受到奖励的学生照片是我用自己的钱亲自到照相馆冲洗出来的,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小事,却让孩子们备受鼓舞。
2010年的下半年,因为工作的需要,我留任高三,并任高三生物备课组的备课组长,4个班的教学任务,同时任高三班主任。工作量是我工作十年来最大的,教学任务最重的一年。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不管有多么多的工作,多么重的任务,我都能做到统筹安排,有条不紊的完成,受到校领导和学生的好评。
2013年8月,我的工作职责又有了新的转变,除了任奥班班主任,我还开始参与年部管理工作。在年部工作最大的感受就是“天天无大事,一忙忙一天”。 身为年部管理人员之一在学校中处在承上启下的位置,是学校远景、战略决策、组织方案的有力执行者和实践者。我时常提醒自己必须要懂经营、会管理、善沟通、愿拼搏,才能担当起学校中坚力量的重任。由此,在牢固树立好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校服务的思想的同时,更注重执行能力和对细节的敏锐;在“服从+创新”的工作中,又注重对工作整体上的把握。年级部是学校管理的基层组织,事多繁杂,教师的事、学生的事、家长的事,事事要操心;教导处、德育处等各科室交待的任务,件件要落实;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样样要抓好,上传下达事无巨细。而做好本职工作的根本就是“率先垂范”和“责任”。要求年部中其他老师和班主任做到的事,自己要先做到,对自己的要求必须高于对其他老师的要求,这要才有可信度和说服力。在积极完成自己的主要职责之外,积极协助其他成员完成学校的各项事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真诚、热情、公正的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重新定位,给自己找到了一个新的方向。学会沉默,但不静默;学会纯粹,心无旁骛。让自己重新出发,追寻工作的乐趣。
虽然自己在年部工作,但教学成绩的高低,教学水平的好坏仍然是一个优秀教师立足的根基。只有拥有良好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创造性工作,体验到工作幸福。在参与年部管理这六年,每学年我仍然是至少三个班的教学任务,并任奥甲班主任,不敢说自己有多强的能力,但我能把各项工作都完成得井井有条,得到领导的受到领导的肯定,家长的认可,学生的好评。同事们送给我一个外号“小刚人”,学生们都亲切地喊我“秀姐”。
2018年,我又再次担任了奥甲班主任工作,每天和优秀的孩子们在一起,他们的成功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在2021年的高考中,我们有13名同学考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700分以上4人,班级全体平均分672分。最重要也最值得骄傲的是我们班级的每个孩子都积极乐观,感恩知礼,是我最喜欢最难忘的一届学生。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校领导的指引,离不开任课教师团队的配合,团结、阳光、向上、向善的团队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从2013到2022,这是国家发展中的非凡十年,也是我做为普通人实现飞跃成长的十年。从刚走上讲台的拘谨到现在驾驭课堂游刃有余;从刚参加工作的拜师学艺,到现在能带徒弟,成为教学骨干;从年轻教师成长为学校的中层领导,这其中我付出了很多,也牺牲了许多,但我无怨无悔。席慕容说:每一条走过来的路都有不得不这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要走下去的路都有不得不这样选择的方向。我说,我既然走上了三尺讲台,我定要用我自己的所有去为的学生成就梦想而铺路,因为这种感觉就是幸福。
一等奖 刘希萍
非凡十年 .我的教育故事
——刘希萍
我是一名高中英语教师,1985年参加工作,至今从教37年。回首多年来的教学生涯,汗水挥洒在三尺讲台上,心血凝结在一张张名校录取通知书里。由一名没有经验却充满干劲和热情的年轻教师,成长为有丰富的经验却初心未改仍然视教学如生命的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我体验过痛苦和失望,但更多的是快乐和希望。尤为重要的是,我收获了成长——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对学生的认知的成长。我更收获了感动——感动的是孩子们的进步以及他们对我的理解认同和爱戴。与同学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铺就了我的又一条生命旅程,那就是充满爱的心灵之旅!下面我就近十年来的典型的教学经历与大家分享
一、转变特殊学生——毅力的考验。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好人,而爱别人不爱的孩子才是教师的崇高境界。那些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偏差的学生。他们往往因为屡屡犯错而被冷落,但这也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错过了一个教育的机会,或许就错过了他们的一生。
2016年的小N同学就是这样一个学生。上课不能认真听讲,物品摆放混乱,总是缺书少卷,地面脏乱差,爱说脏话等。着实令每科老师头疼。可想而知,他的成绩肯定落后了。刚开始我非常严厉地批评了他,对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限时整改。结果好了一天就现了原形。如此反复几次,效果并不理想。只能打电话将家长找来。原来他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爸爸是部队干部,军务十分繁忙,很少有时间回家,也无暇参与对孩子的教育。他的妈妈是一名优秀的初中班主任,非常敬业,工作很出色。因为父母都忙于自己的事业而忽略了自己孩子的陪伴和关注,所以导致了他不良的状态。了解了实际情况之后,我与他进行了一次心贴心的交流。首先让他说说他对父母的评价,再让他说说父母工作的意义。他对父母工作的意义理解的很透彻,也很支持他们好好工作。但是对父母的评价确实令我心酸:不合格。这样的结论在我的意料之中。毕竟是一个孩子,独自一人离家住校,的确很不容易。别的家长经常来看孩子,带来很多美食衣物等,而他的父母几乎没有时间来。从此以后,我经常带一些他爱吃的食品,每天都会关注他的小小的改变,保证每天与他简短交流。比如:今天上课很专注,坚持。今天桌面很整齐,保持。今天英语错误少了,继续努力!同时,各科老师都开始关心他,督促他。就这样坚持到高考,最终考入了一所军校。全家人都欣喜万分,同时非常感谢老师对他的不离不弃。这就说明,学生的转化虽然过程漫长艰难,但是坚持到底就会取得理想的效果,这个过程是对老师毅力的严峻考验!唯有坚持!
二、转变安于现状的聪明学生——智力的考验。
与聪明的学生过招,是对老师智商的考验。因为聪明的孩子似乎懂得一切道理,似乎能读懂老师的心思,似乎已经对自己的学业和未来有了明确的规划和管理。实则不然!毕竟是青少年阶段,世界观和价值观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所以时常会有一些幼稚的违背校纪的想法和行为,犯一些不该犯的错误。这也正是老师与他们过招的契机。一招制胜,将坏事变成好事。
2013年我带的奥乙班级中的小S同学非常聪明,尤其是理科成绩特别优秀,但是英语成绩较差,不爱背单词,有时间就做理科题,总是把背英语排除在计划之外。有一次在上物理竞赛辅导课上看武侠小说,我并没有第一时间批评他,只是让他自己认真反思,然后给我写一封信,把他最真实的想法写出来。给他2个小时的时间。同时我偷偷地联系了他的家长,了解到她从小就酷爱读书,可以说博览群书,最近迷上了金庸的武侠小说。我豁然开朗,他语文成绩一直不错,一定与他热爱读书密不可分。我问了他的家长孩子的理想大学是什么,家长说孩子最喜欢浙江大学和上海交大,但是孩子说自己成绩不够考不上,只是想想而已。2个小时的时间到了,孩子把信交给我。我并没有当时就读信,而是心平气和地与他交谈起来。他解释说当时物理竞赛辅导课的题他都会了,所以就看一会儿小说,并不是一直都看。我相信他,因为物理竞赛也是他的兴趣所在。但是我指出了这样做的错误,因为看小说会上瘾的,一定会影响听课。以后绝不允许类似的事情发生。读书可以,要选择恰当的时间,例如寒暑假。我们一起交流了读书的好处,甚至谈论了对同一本书的不同看法和理解。我发现他对一些社会现象很有见地,正确引导,将来一定前途无量。此时我心中的气愤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喜悦:是个好苗子!然后我们又谈论了理想大学这一话题,他显得没有信心,觉得自己的理想大学高不可攀。我鼓励说:“不努力试试怎么知道不能实现呢。从现在开始,我们制定一个学习英语的计划,我每天检查你的落实情况。只要英语成绩上来,理想一定实现。“就这样坚持了一个学期,他英语成绩提升很大,整体成绩也很稳定。高考时以671分的优异成绩考入浙江大学。这名学生现在已经大学毕业并参加了工作,从事对外贸易,英语成了他的工作语言!
事实证明: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理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
三、减轻勤奋学生的心理压力——同理心的考验。
与小S同班的茉子同学是一个多才多艺又勤奋好学的漂亮女生。长期住校的经历养成了自律自立的性格,非常懂事,热爱班级,虽然不是班级干部,却能做到以班为家,深受师生们的钦佩和喜爱。她虽不是特别聪明,但是足够勤奋,成绩处于班级中等。高二下学期理科难度加大,茉子承受很大心理压力,担心自己成绩会下降,对不起父母对自己所付出的一切。有一次数学测试成绩不理想,我看见她自己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伤心不已。等她平静下来,我们促膝交谈。我先用自己的求学经历,告诉她每个人都会经历挫折和逆境,唯有真正的强者才能从逆境中寻找机遇从而走出逆境。一时的成绩低谷,是值得庆幸的,因为它提醒了我们存在知识盲点和漏洞。发现了问题只要及时解决就不再是问题了。同时我与数学老师沟通并了解了茉子的问题,数学老师及时对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渐渐地茉子越来越坚强了,任何的困难都不会令她退缩。高考以628分考入首都医科大学口腔专业,现在正在攻读博士学位。身处北京的茉子,不再是高中时为成绩哭鼻子的柔弱女生,而是一个能够将学习,工作和生活完美结合的英姿飒爽的美女强人。读博之余,参加芭蕾舞学习和表演,还组建了健身俱乐部,一切都做得有模有样,风生水起!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我一步一个脚印,以我真挚无私深沉的爱无微不至地温暖着我的学生。正是这份真诚,我教过的学生们能够快乐成长,我的教师生涯也充满阳光和快乐。一晃,一个又一个平凡的十年带走青春年华,虽然还有两年即将光荣退休,但我会一如既往地热爱这份工作,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等奖 林海涛
勤勉为学 笃行不怠
——林海涛
01年大学毕业至今,在本溪高中的讲台上走过了二十多个春夏秋冬。人生最好的年华里,在本高铁流里向前辈们学习、不断努力成长为铁流里的一份子。回顾自己走过的教学之路,快乐与辛酸同行、收获与遗憾同在。成长的感悟很多,找准努力的方向最重要。
一、教学相长,以心育心
用心教书是快乐的源泉。认真准备每一堂课,用心批改每一份作业,公正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既可以让自己满意,也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和学生一起收获成功的快乐。这样,每次走进课堂,面对学生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教过几届学生之后,我发现有的学生对生物学科没有太多的兴趣,即使是3+1+2的选科模式,有的学生也不是因为对生物的热爱而选择了生物学科,这些学生学习生物靠的是死记硬背,学习起来特别费劲,花了很多功夫成绩还不理想。主要原因是他们对生物学科从小就没有太多的兴趣,日常生活中与我们学科有关的内容太多了,这些内容出现在题目中,有的孩子可能只通过常识就有了大致的判断,有的孩子却需要分析一会儿,得到的可能还不是正确答案。
古人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的典范,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染人。在学习植物激素的课堂上,结合课堂学习的向地性和背地性现象,我给学生展示了我在参观牛仁牧场时录制的一个穗上发芽的玉米的小视频,我手里拿着的玉米比网络上的图片更加让学生感兴趣。我还给他们讲了本溪的牛仁牧场也可以用筛选完的精子进行人工授精,产的全是母牛。让学生了解到我们这样的小城市,也存在许多生物科技方面的应用。讲到“光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调节作用”时,举例辣椒开花与昼夜长短没有关系,我就对学生们说“那让我们一起来种辣椒吧!”我把前一年种的小彩椒的果实分给进步大的同学,很多同学把辣椒发芽了、开花了的照片发给我看,一起分享对生物的热爱。日常的每一天,我都努力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生物老师是一位热爱生物的老师,努力地学习生物有关的知识,热爱自己的工作。老师的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眼里,勤勉敬业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喜爱。
现在的高三14班,有好几位特别善于思考的同学,常常会提出一些让我们一起研讨交流的问题。2021年9月的一节生物课后,一位特别腼腆的大男孩和我说“林老师,我觉得这本教材的‘生物科学史话——生物电的发现’里有个错误,里面的电鲢应该是电鲶。”他告诉我他对鱼类特别感兴趣,并且回家查书确定过了。我立刻对他承诺,回到办公室就给人教社写信,把问题反映给他们。第三天,人教社的包春莹老师(本册教材的责任编辑)就给我回信,内容如下:“非常感谢您的来信,您的学生提出的观点是对的,我们已经发现这一问题,将会在下一次印刷时修改。也请您对学生提出表扬。顺祝秋安~”打开邮件的时候我特别激动,我把邮件打印出来,郑重地交给了马同学。人教社老师对孩子的学科知识给予的肯定和表扬,一定会给他的学习及未来的研究注入更多的动力。在后来的日子里,他给我分享过翻车鱼的解剖照片、各种柠檬橙子类的关系、以及一些鱼类的有关研究进展,通过阅读他的分享,收获了许多新的知识。在讲到基因工程选用叶绿体受体可以避免基因污染的问题后,他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个体会有叶绿体?”这其实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有很常规的答案。但是把这两个常规问题和各自常规的答案放到一起,就出现一个矛盾。课下同学们也交流了各自的观点,我们大家都清楚这两个都是事实,但是中间有什么是我们不清楚的环节让我们没法合理的解决这个 BUG!我查找了毕业的学生送给我的三本大学生物学专业书和《高中生物学热点互动》,都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于是我发了一个朋友圈向大家求助,就读于首都医科大学的曾经的课代表,给我发来了他现在学习内容的一部分,并给了我他的观点,我一下子就把问题想通了。与学生的每一次认真的交流,我都会收获满满。
二、清渠流水,晖光日新
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争取做一名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在工作了十多年后,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对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和教育理念都需要大幅度的更新。生物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不断的进行新陈代谢,教师队伍新陈代谢的规律也同样存在。教师是一个注定要被超越的职业,被飞速发展的时代,被越来越现代的学生,被不断更新的知识,被新的教学理念,被精力充沛素质高的年轻教师。新人不断崛起,为了不让后浪飞快地把我拍倒,必须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
2017年我申请到暑期的清华大学“高中生物教师研修班”学习机会。研修班邀请了众多清华生命科学各领域的优秀教师代表授课,我们聆听了多学科前沿研究报告,极大地丰富和拓展我的专业知识,了解领域内的前沿发展动态。表观遗传,是我在这次报告中第一次接触到的内容,虽然在生物学领域属于新发展的遗传学分支学科,但是,我还是深刻认识到了自己对生物科学发展方面了解的太少。于是,我又在2018年申请了北京大学暑期研修班的学习机会。这次研修内容主要是学科前沿与交叉,接触到了许多生物学与物理、化学方面的学科交叉内容。我还利用日常的零散时间,在线上学习了生物学科的专业课《动物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植物学》等,以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史话》、《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等课程,并获得中国大学MOOC认证证书。购买并阅读表观遗传和进化有关的科普书籍《遗传的革命》和《熊猫的拇指》。努力让自己的知识更加的专业和丰富。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专家的引领是必要的。没有专家的引领,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和带动,一线教师难以突破多年教学经验累筑起来的屏障。2019年,我有幸入选“国培计划”高中生物班,参加了面授180学时的培训。在培训学习中,有机会接触到高中生物领域的“大咖”人物,课标组刘恩山老师、《中学生物教学》主编李高峰老师、内质网互动的夏献平老师等。还有学校请进来给我们做报告的林祖荣老师,网络上听报告的人教社王颖老师、包春莹老师等。我会抓紧一切机会聆听并记录,在教学理念尤其是新课标和新教材解读等方面收获满满。
三、如切如磋,将勤补拙
专家的理论引领并不能解决我们日常教学中所有的实践问题。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发现了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想办法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就是研究。20世纪60年代,有人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的命题,也就是说,把研究作为教师专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实践者变成教学的研究者已是大家公认的主流教育思想。
我第一次接触课题研究是在2007年,在生物组全体老师的支持帮助下申请了一项市级规划课题。我们研究的内容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当时学校课堂教学“教师点拨为主,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要求一致,虽然第一次接触课题研究,研究的过程相对比较被动,但是在落实研究内容的过程中,课堂教学理论及实践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我校课堂“121”教学模式提出并推广几年之后,2016 年,我申请了省规划办课题,《高中生物“1+2+1>4”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在两年的研究过程中,与课题组成员一起,将“121”课堂模式在三个年级、三个班型、三种课型的课堂实践都进行了理论总结,每一位老师对该课堂模式都有了更多的认识,也为生物组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提供了课堂模式方面的参考。这十几年里,我还参与了两项学校组织的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国家级课题,生物组其他教师主持的省级课题五项、市级课题五项,2020年又申请了一项省学会课题“教学中有效落实社会责任的策略”,正在进行研究。
2015年起,我在辽宁省内的期刊《招生考试通讯》上发表高考题分析类文章四篇、专题复习类文章三篇,其中《不定项选择题应答策略》是在辽宁高考方案还没有确定的时候约稿的,通过研究山东高考题的不定项选择题及查找资料、原创命题,历时四个月完成。前几天,学生拿着《高考必刷卷——十年真题生物》给我看,里面有我写的高考题名师综评,学生看到我的名字很激动,虽然这些稿子花费的时间精力和所得的稿费不成比例,但是完成过程中自己的成长和收获是巨大的。
任教二十余年,每个十年都很平凡,但是都值得珍藏。我时常在想如何当一位好老师,如何让孩子们爱上他们学的知识。在和同行老师不断交流时,与学生们积极互动中,在持续修正前进道路的过程里,我慢慢发现“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用真心换真心,用生活换兴趣,用时间换进步,用耐心换成绩,就一定可以收获喜悦,做出成绩,培育出凌霄玉树,满庭春华!
监制|本溪市高级中学
策划|本溪高中党委
图片|李金秀、刘希萍、林海涛
文字|李金秀、刘希萍、林海涛
校对|王清华
修改|刘玉萍
编辑|洪志华
审核|王兴强 宫懿